2022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2022年)

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5篇

【篇1】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17年全国两会观后感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认真阅读完“两会”工作报告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首先,在思想上,应该继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本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更好地将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在生活上,自觉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到走的正,行的端,不失足,不后悔。

  再者,在工作上,应将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平凡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之旅,始于今朝。沿着两会确定的发展方向,以“挑战中把握机遇,逆境中勇往直前”为信念,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2】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18全国两会观后感,两会精神心得体会


2018全国两会观后感(1)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认真阅读完“两会”工作报告后,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首先,在思想上,应该继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本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更好地将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在生活上,自觉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到走的正,行的端,不失足,不后悔。
再者,在工作上,应将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平凡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之旅,始于今朝。沿着两会确定的发展方向,以“挑战中把握机遇,逆境中勇往直前”为信念,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8全国两会观后感(2)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字字句句说出了人民的心声与最热切的期盼,2018年“两会”真切的响应民所呼,民所愿,与民共享发展成果,办民生实事,提升人民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翻开李克强总理2018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政策无不显示着为民奋斗,与民共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李克强总理报告期间最长的一次掌声响起在“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这个切实影响着百姓民生的政策,引发了场内足足11秒的掌声,此举措不仅推动了“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同时也让人民群众从新中国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2018年,政府对民生的投入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真真切切惠及民生,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国家才能稳健发展。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到450元;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完成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重点地区PM2.5浓度明显下降;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惠民政策在2018年也将陆续实施,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上也将不断取得进展,人民群众将会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体会到真切的获得感。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只有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群众对新兴产业的需求才会日渐增多,中国经济增长才会得到有力保障。
2018全国两会观后感(3)
2018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充分学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我省“三个陕西”建设新成就新举措和我市“两会”精神,为2018年的工作落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
政府工作报告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2018年的工作回顾;二是2018年工作的总体部署;三是2018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此次报告的亮点依旧是报告中的各项数字,一个个数字既表明了过去一年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也展示了2018年政府的目标和信心。2018年的成绩单以人民生活为例,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x%;农村贫困人口减少x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x万;棚户区住房改造x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x多万户;出境旅游超过x亿人次。2018年的工作部署也是尽显政府的魄力,在总体发展目标里提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x%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x%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x%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在报告的数字亮点之外,报告也提出了2018年在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要通观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报告中列举了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回顾中总结经验,在展望中树立信心。新的一年,在世界复杂多变的格局中,在以习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共筑“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共同指引下,2018年的重要任务一定会在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中,实现好、完成好,为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3】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今年的两会,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尤为引人注目。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
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做出规定要倡导节俭之风的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
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
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回顾最近五六年的“两会”,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诸如此类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生问题更为突出。为破解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五大建设,一展开,一细化,每一方面建设都联系着民生。“两会”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样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可以操作的方针政策。

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不断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并指出要深入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要下决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在2013年继续加强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要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等等。

另一热议的话题就是改革直指行政体制。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期盼。“两会”前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给国人传递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将由“两会”按下启动闸。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五个方面改革的瓶颈大多在行政体制。所以,中央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尤为让人关注的是这一改革,将要动真格。一要在“分权”上推进;
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
三要在“减权”上推进;

每年举行的两会,可以使我们每一位公民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和工作方向,使我们能及时调整,准确修正自身工作方向。学习两会精神,从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对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家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当自觉践行两会精神,积极学参与到两会精神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去。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使得13亿国人,加上几千万海外侨胞,以及多少亿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把视线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的,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将奏响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

  聚焦,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就是使光线或电子束等集中于一点。一年一度“两会”的召开,使得13亿国人,加上几千万海外侨胞,以及多少亿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把视线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今年“两会”的聚焦点是什么?

  五根主线奏响民主曲

  不管有没有权威部门的规定,一年一度的“两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民主节日。

  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的,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将奏响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

  这首民主曲的乐谱上的五条主线: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
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
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
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带去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共商的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还要选出广大人民信赖的领导人。

  会内会外互动,已经成为近年“两会”的一个特点。代表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国人更希望我们的代表委员能够真正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审议和讨论各项报告和决定。

  五大建设破解民生题

  “两会”是集中反映民意的场所。

  回顾最近五六年的“两会”,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诸如此类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生问题更为突出。

  为破解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五大建设,一展开,一细化,每一方面建设都联系着民生。“两会”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样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可以操作的方针政策。

  令人高兴的是,许多代表委员们在会前就已经到群众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带去的议案、提案,他们准备的发言,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但主题词相当集中,就是:民生。

  五方面改革直指行政体制

  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期盼。“两会”前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二中全会讨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给国人传递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将由“两会”按下启动闸。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深水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五个方面改革的瓶颈大多在行政体制。所以,中央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尤其让人高兴的是,这一改革,将要动真格。一要在“分权”上推进,即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即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同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等;
三要在“减权”上推进,即要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等。这些改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格外希望代表委员能够以十八大提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开好这次“两会”,千万不要辜负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

 以下从9大热点话题解读

一收入分配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解读】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相比,有了一个更高的视角。

[综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改革开放30年(1978年-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9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1倍。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第一大因素,在各项原因中占比40%以上。很显然,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僵化的土地制度是拉大城乡差距的罪魁祸首。即使是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由于身份的不同而受到种种歧视。可见,要缩小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须果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农民在土地转让中的定价权,以及消除城市中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做法。

其二,垄断是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大原因。在同一个市场经济竞争体系中,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根本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垄断企业凭借强大的垄断力量在获取资源和资金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进而攫取高额利润。在内部人的控制下,又存在巨大的高福利、高工资冲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非垄断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生存环境恶化,致使员工工资福利欠佳。

其三,灰色收入是民众最为反感的现象之一,也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体现。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缺陷,致使我国灰色收入规模庞大,并已成为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其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尽管具体数额到底有多少尚存争议,但灰色收入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已严重扭曲。

事实上,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务院2月5号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可以看出,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问题已经解决了,下一步关键是要拿出有力的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缩小不同群体的差距,规范已经失范的分配体系。如果说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公正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是适度的,社会当然一定是安定祥和的,国家的发展也一定是健康的。这应该是我们新一代的领导集体带领我们一起努力的方向。

收入分配改革由于它实质上关系到对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在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利益格局,并且产生了强势的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要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其实是异常艰巨的,它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药奏效。因此,我们要在明确目标、路径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稳妥推进。

二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

【政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解读】

从国家的层面,首次提出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提法。政府部门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要求,率先垂范,致力于政务诚信的建设,很及时也很应该。

要推进政务诚信,首先官员和政府机构的政务行为必须公开透明,具备诚信;
其次要接受公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只有这样,政务诚信建设才会落到实处。

【综合分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普世价值观。诚,是指诚实诚恳;
“信”即信用信任。所谓“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作为政府亦然。政务之诚,意味着与社会和公民坦诚相见,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之信,意味着政府言必信,行必果。政务诚信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也是政府公信力形成的基石。

以往在面对社会和商业领域所出现的失信之风时,政府常常作为惩戒者的角色存在着。而政府工作报告却恰恰提醒政府部门首先扪心自问——作为民众赋予权力的公权机构,首先就要诚信待民,取信于民。

当前,我国政府的诚信状况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的确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让人们常常觉得政府语言体系所形容的世界与真实世界存在“隔阂”。

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商务活动和一般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以吏为师”。当今的经济社会,亦由于是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的,经济活动与政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政府的诚信缺失,必然传递到商业中的尔虞我诈,必然传递到社会中的信任丧失。于是我们把无公害的图标当作包装图画,在无可奈何中变得老到油滑,提醒所有人“不要太天真”。

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真正的和谐社会一定是诚信社会,这也就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政务诚信“纯度”应该是最高的,政务诚信的约束性应该是最强的,政务诚信的持续性是有保证的。当然,诚信政府的建设也需要公民的共同努力。来自于公民的积极监督、参政建言也是政务诚信的必要之基。

查实情、讲真话、办实事、践承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之城,一定能够由一点一滴的真诚所构筑。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并不太远。

三下决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结合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工作的体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解读】

与2012年“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相比,尽管工业依然是节能的重点领域。但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2013年的新措辞。

其实,“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参与,这意味着我国工业节能的着力点将从“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过渡到龙头企业的设备升级。

另外,报告中没有把环保单独拎出来,而是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块,是希望环保成为调整产业发展方式,结构转型的要素,希望下一届政府能够在结构调整时把利用环保节能来作为重要的抓手。这说明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温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下决心解决好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公众迫切希望遏制污染,最起码,要看到环境改善的希望。看到希望,这也是人民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

【综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歌猛进,以年均9.9%速度增长,使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顺利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经济体所创造的发展奇迹。但另一方面,我国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伴随着经济高增长,呈现出环境高恶化的特征,重蹈了当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环境安全,作为社会最基本安全保障问题之一,越来越凸显在人们面前。

[现状]

其一,中国传统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常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首位,其对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其二,中国新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新污染物排放量同样巨大,并与常规污染物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复合型污染,对环境雪上加霜。

其三,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拐点以及环境质量拐点均未出现,少数几项污染物排放指标下降并不意味着环境状况开始好转。

其四,中国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比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要严重。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前所未有,未来任重道远。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缺乏紧迫感与积极性。事实上,当GDP增长仍在一些人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环境安全往往被抛诸脑后,一旦出现问题,要么处罚企业,要么撤换环保局长,而淡化甚至忽略自己的责任。没有严格的问责标准,没有严厉的执行手段,地方政府必然存在侥幸心理。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我们迫切需要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摆脱过去那种经济决定环境的藩篱,走向环境决定经济的新轨。不管经济如何增长,不管如何降低能耗和排放量,都必须以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

四 加强廉政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解读】

有尊严的生活,更加充分的民主,是人民的不懈追求。当前,一些地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漠视群众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掷地有声的表述,表达的正是人民群众对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期盼。

正视百姓呼声的热点,直面改革中的难点。“让人民监督权力”“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等等,是切实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切实要求,更是民众热切呼声,必将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报告中提到了加强舆论监督,这两年一直比较受关注的网络反腐其实也是舆论监督的一部分。尽管网络反腐现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反腐工具,但不能仅仅靠它。网络反腐具有随意性、任意性以及不规范的成分,是随机性的反腐,要更有效地反腐,还是需要建立长效反腐制度。反腐除了要加强部门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加强人大监督等,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举报。

【综合分析】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党风建设的任务越是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抓党风建设,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其一,廉政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要从制度上遏制腐败,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入手,建立统一的廉政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的廉政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廉政法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党内腐败现象严重主要是制度上的弊病,如: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缺乏有效监督,公务员素质偏低,官僚主义严重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严重”。

其二,法律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法治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讲依然严重滞后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许多干部不熟悉与职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习惯于按长官意志办事,法律至上的观念、以及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淡薄,以至违法行为的事例司空见惯。在普通民众中,信访不信法,合法权益受损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益。

其三,现有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监督主体的过多过滥容易出现职权不清、职责不明、互相推诿的情况,从而导致监督不力、效率不高的结果。同时,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造成不少环节的“弱监”和“虚监”;
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行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当和误区;
重视违法违纪监督,忽视决策监督,难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总的来说,我国的监督机制是廉政法制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反腐败斗争的深入;
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进展;
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
影响依法治国进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五: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2013年我国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解读】

房地产再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的重点。相比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的表述更为“坚决”。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而今年提出的则是“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还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这一提法在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出现,意味着政府已经着眼健全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是“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同时,对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提出更具体的目标: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此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综合分析】

[现状]

事实上,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分为四类,分别是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和两限房。其中具有房屋产权或部分具有产权的是经适房和两限房,也就是说,相比于这两种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公租房更具有“济贫”目的,因为它们是针对“更穷”的那一部分人。

[原因]

其一,地方政府对经适房仍然不肯放手,抱残守缺,在住房保障观念上仍然没有一个根本性转变。经济适用房已经不是面积大和小、审核严格不严格、交易不交易的问题,政府对经济适用房福利化的坚持表明的是,有关部门仍然没有从政府主导的、以行政干预为基本手段、层层划分组织起来的旧福利体制转变到以被保障对象为主体、尊重受益人选择权自主权、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社会保障理念。

其二,两限房定义不规范,身份模糊不清致使腐败现象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它既不是保障性住房,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这种既不是保障性住房又不是商品房的法律依据却又无从谈起。两限房的申请在民间被称为“陪太子读书”,申请条件的甄别机制由政府制定,申请过程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限价房低于市价的特征必然会招引逐利的富人或有权者投机购买限价房。

其三,廉租房不给农民工(或只给农民工中的“劳模”),经适房优先公务员,这类制度缺陷严重地扭曲了住房保障建设。福利房是单位分房,而且完全是向有权有势的人倾斜的,有权有实的人福利高,工资也高,权力少的人福利低,工资也低;
完全没有单位的人是没有福利的。这种“负福利”状况在各地的普遍存在,严重扭曲了住房保障的建设。

[意义]

虽说保障房供应规模扩大,并不能降低商品住宅的价格,但是,可以调整住宅供给结构,保障中低收入人群有房住。在北京等不少城市,保障房建设采取“捆绑式”,即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一定的保障房。与纯保障房小区相比,该保障房项目享有与商品房同等的城市配套条件,这大大增强了保障房的吸引力,并成为保障房成交比例上升的主因。

在城镇化“引擎”中,保障房同样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农民进城、居住条件改善等,这个过程不仅对保障房,也对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大量需求,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保障房建设规模的加大,也促使相关制度完善。随着大量保障房项目的陆续入市,保障房建设任务中潜藏的质量、分配、管理等问题也会放大,其融资、监管都需要更加严格的制度。因此,保障房的流转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解读】

随着结构性减税的进一步深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营改增”已经成为减税的重点突破方向。在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几乎涉及中国所有企业和行业,“营改增”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就目前来说,我国“营改增”改革的试点成效,首先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营改增”试点地区实现了总体减负。第二,实行“营改增”改革后,为细化社会专业化分工提供了有效的税制保障,支持和促进了试点企业的创新转型;
第三,改革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局面,将营业税并入到增值税,实现税制的公平统一,将对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并由此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稳定增长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从“营改增”试点情况看,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并尽快将改革推向全国,是未来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实,“营改增”的减税意义还在于它的波及效应。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业务网络的链条越长,波及效应越大,企业越得益;
另一方面,“营改增”试点范围越大,覆盖的行业越广,波及效应越大,企业也会从中得益。

按照国务院此前要求,今年或将推出铁路运输、建筑安装和电信通讯领域内的“营改增”试点方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适时扩大营改增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随着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循序推进,许多方面需要妥善处理,毕竟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并非尽善尽美,在执行过程中必然有许多地方亟待完善,下一步要细化完善有关税制安排。另外,地区和行业范围扩大之后,还需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防止出现漏洞。

事实上,随着将来更多行业以及更多的地区纳入试点,抵扣链条将逐步完善,进项抵扣也将更加充分,可以预见营改增带来的市场推动力更加有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会更加强大,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七:实施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指出,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要切实保障重要商品供给,搞活流通,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解读】

与去年相比,今年CPI预期目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至3.5%,但仍高于去年全年2.6%的同比涨幅。

事实上,通胀目标设定在3.5%,较去年下调0.5个百分点,表明高层控通胀的决心。物价关系民生,降低通胀目标稳物价是从惠民生角度出发,希望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另一方面,经济增速已出现回落,与其保持一致,CPI目标也应该相应回落。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去年CPI涨幅回落至2.6%,不仅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控通胀措施有关,也与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主要为: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
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为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
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影响约有1个百分点。

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作出的选择。”由此看来,今年国家着力抓好房地产工作,严控不合理需求,保障正常供给,并要求搞好农业生产,保持食品供应稳定。

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食品药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我国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中公解读】

较往年来说,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单列出一段,并明确提出改革艰难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的要求,可见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

【综合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状]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仅在2012年上半年就出现了诸如“毒胶囊”、“果冻中添加工业明胶”、“苹果套农药袋”以及屡禁不止的“地沟油”上餐桌等问题,还有前几年曝出的关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超标、山西老陈醋95%为勾兑醋、成色低劣的白燕添加硝酸盐染制成血燕、毒馒头、毒豆芽等等。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各类不良事件,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这种现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无法摆脱食品安全问题的阴影。坊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生产加工那类食品的人绝对不吃某类食品。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降低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对于外出就餐,甚至是家庭餐桌都存在着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本应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最低限度的保证,但是事实正好相反,食品生产加工行业难以保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直接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其二,食品加工行业危机四伏,形成企业乃至行业株连的情形。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旦曝光,不仅危及出问题的企业自身,还直接危及整个行业。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查出,往往并非是一个企业的违规操作,而几乎是该行业所有企业都在刀尖上起舞,并且集体讳莫如深。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变成了十分敏感的问题,只要曝光一例,必然产生波及效应,严重地影响整个行业。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伤害消费信心,消费者陷入了整体失望,觉得只要涉及食品安全领域,什么都无法信任,也不值得信任。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似乎已经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难让消费者去相信无良企业家,而且并非只是少数人缺乏最基本的良知,而是几乎整个行业的人,无人去找回自己的良知。

其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政府监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监管应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却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监管的追责。不论是事前的防范还是事后的追责,都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加剧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并存的尴尬。监管重复是由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众多,监管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明。监管盲区则是因为负责前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彼此间缺乏信息沟通,这样就导致了既有可能发生重复检查的行为,又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别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略显滞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就能使我们找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补充。由此而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其实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政府部门更加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九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温家宝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解读】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并且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这正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破题之道。

在我国,就业质量和医疗、教育等福利保障依附于户籍存在,有无户籍差别很大。其实,新型城镇化重点就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实现让农民工彻底地转移。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是户籍,在户籍上有60多种城乡之间不平等的福利。加快户籍改革,有利于推动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提出“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相比,今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需要注意的是,户籍改革并不是简单改户口,关键是户口背后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这一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所突破,报告要求,“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事实上,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而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保障性住房等,要通过逐步增加和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

【综合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第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第二,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市政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帐,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

第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由此看来,户籍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尽管一些城市有顾虑,提出承载能力有限,但其实这些农民工已经在这些城市里了,不能无视这一事实。中小城市的户籍制度要尽快全面放开,大城市至少第一步要做到,城市里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篇4】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09年两会精神解读

2009年3月3日至13日,全国政协和人大的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俄塔斯社刊登一条关于中国两会的评论,称中国两会出台的经济政策犹如隧道外的亮光,给陷入金融危机泥潭中的世界带来了希望!

两会如此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好的窗口,两会政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因为

今年两会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第一个两会。这一次两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两会将以什么样的经济新政策,对抗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做出新贡献。

今年两会是改革开放站在新起点上的第一个两会。1978年12月至2008年12月,整整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世界都在关注,两会又将以怎样的举措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启动农村需求,解决三农诟病。

今年两会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后的第一个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第一句就说,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亿万炎黄子孙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全世界都在关注,两会将以什么样的措施,兑现在两年时间里汶川重建的承诺,如何推动汶川实现凤凰涅磐。

今年两会是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之后的第一个两会。08年我们经历了境外火炬传递受阻、国内西藏314事件的重重考验,成功举办了奥运史上最精彩的奥运会、残奥会,圆了百年奥运梦。全世界都在关注奥运会除了给中国带来金牌、点燃民族激情以外,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两会有没有新的招法使北京迎来后奥运经济时代。

2009年“两会”不仅备受世界关注,更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主要把握8个字:内容、重心、主线、亮点

一、从内容上看:

两会共审议通过了21个报告、决议,学习两会精神,主要是学文件、讲话精神,重点学习和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内容深刻,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分三部分。首先是对2008年工作回顾:“1年情况4个成绩4项工作5个困难”

总结2008年1年来政府工作。总结了去年在应对挑战、促进发展方面取得4项成绩,2008年所作的4方面的工作,即(一)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际上专门一段叙述了抗震救灾的情况,最后指出我们面临的五方面困难和挑战:国外是国际金融危机没见底,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国内是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不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秩序有问题。

2、2009年工作总体部署:“8个来源5项目标4项原则”。

8个来源,就是分析当前形势,指出我们有信心战胜危机,信心的来源有8个。

这八个方面是:

来自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来自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
来自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
来自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活力增强的各类企业和富于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来自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
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全国上下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来自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

五项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增速、就业、物价水平。从表上可以看出,增速指导性指标定在8%左右,包括今年在内,这是连续6年。

这一部分最后制定今年政府工作的4项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二是调结构、上水平。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谐。

3、2009年主要任务:“一个重点七项工作”。以实施“一揽子经济发展计划”为重点,明确了2009年要着力抓好的七方面工作。

一揽子经济发展计划指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
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揽子计划”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区别外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其他国家那种单纯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不同的。计划中,既看眼前,更看长远。既有投资拉动、又有减税政策、还有扩大内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这些都是没有金融危机我们也需要做的,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相符合的。

拉动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在这三项中,现在已经都知道了,不能过度依赖出口,计划中只涉及减税内容,没有说增加出口量等表述。要扭转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眼睛向内,缓解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另外两辆马车,从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来看,应该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目前认识程度上来看,最终目标要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但是刺激消费见效慢、不容易,因为消费须有很多条件。

什么见效快?投资。

投多少钱?一揽子计划明确,总规模约4万亿元。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底,分两年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81万亿,其余是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带起来。中央拟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左右,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钱从哪来?四个方面

1、正常财政支出:
2、税收超收:
3、财政赤字。4、国债

钱投到哪去?经济计划的回报最快得在三季度,所以1、2月份的报表仍然很难看,但是已经在许多方面有了缓解。8%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从计划上看没什么问题,另外从各省上报的情况看,只有两个地区预计目标8%,其余都在9以上,最高是内蒙古、天津,内部与去年持平或好于去年。内蒙古在最近几年GDP增幅高居榜首。

计划的第二句,调整产业振兴规划,这一次确定了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两会前预测的房地产没有进十大产业之中,但是并不表示房地产不重要。因为要拉动经济,房地产业作用非常大,一个行业联系着几十个行业。而且现在国家出台了多险措施:二手房契税改革、贷款利息7折等,正在启动着房地产市场。

计划第三句,推进自主创新,关系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大事。不仅应对今天的这一次危机,还要考虑别的危险因素,考虑到在危机中能不能抓住机遇跨越发展,走出危机后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

计划第四句,民生保障(社保、就业、社会事业),民生连着社会稳定,稳定是经济运行的环境。发展经济又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几方面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一揽子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考虑的,不是权宜之计;
是总体布局不是单打一的,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计划,彰显了党和政府脚踏实地的精神。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

2、两会的重心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11次提到“危机”这个词。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是党中央对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外部挑战的判断。

说经济没见底,可以看看世界三大经济体。①从美国看情况。②从欧盟看。从危机出现时间不长,欧盟就联手救市,猛降利息。英国利息降到只有0.5% 。但英国救市办法很少,国家小、市场小,85%产业都与金融相关,所以现在只能办教育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也都很糟糕,法国经济也不行了;
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都经济衰退。特别是东欧七国经济岌岌可危。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欧产业开始向东欧的转移,东欧各国银行业基本也被西欧国家所控制。外债太多、信贷过快,是东欧国家共同面临的话题,金融危机使西欧银行将2009年270亿美元流出东欧地区。③日本情况也不乐观。麻生太郎上台以后政局也不稳了,很多因素,包括经济危机袭来时办法不多,投入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效果不理想。

通过这三大经济体看出,金融危机没见底,外部经济形势多么严峻。我们得“做最坏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比如说,企业利润下滑,中小企业出现倒闭;
进出口受影响,股市下滑、房地产销量下降等。

如何应对危机影响,保增长?中央出台了很多措施。依靠加大投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持稳定、改善民生。这与中央在2008年提出的思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天津市提出“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精神实质都是相同的。刚刚说过了不再重复了。

三、贯穿两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是坚定信心、科学发展。

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以后,温总理亲自主持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并且语重心长地对起草组的同志们说:报告不仅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今年还要加上六个字,有希望,有信心。两会精神确实向全世界传递信心二字。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8次提到信心二字,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指出,我们的信心来自8个方面。学习以后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中国具有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5个相对优势。

1、实力优势。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应对危机的实力来源。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实际增长9.8%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3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27%。30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全社会储蓄达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就有16万亿。

举例:去年中国的神七上天、奥运成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支撑着我们游刃有余地调控经济走势,奋力向2009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挺进。

2、制度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危机的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国具有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获得了发展的活力、具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应对经济危机是绝好的制度优势。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发展模式问题,最后归结到一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当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必须要提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保障。这一体制,使我们能够依靠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强大控制力,增强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使我们在危机面前,能够发挥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投入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去,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

3、领导优势: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党在人民中的巨大威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开展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这是我们成功应对危机的根本保证。

  以前说,西方敌对势力说,共产党搞政治90分,搞经济是零分。经过30年的检验,让他们看到共产党搞经济那也不一般。当“金融海啸”袭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准确判断形势,沉着应对,体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胆略和远见卓识。科学制定应对方略,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去年下半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到广东等受冲击很大的沿海地区调研,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需求,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中央连续召开重要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有力证明,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

4、文化优势:

金融危机犹如一场世纪“大考”,既检验着各国的综合实力、各国政府的应对效能,也检验着各国国民的精神面貌。文化优势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应对危机的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不久前,美国前总统卡特感叹:从未想到中国通过宣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他接着又说,我想我们低估了中国人民及他们领袖的能力和雄心壮志。

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回顾历史,就是要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应对危机必胜的信心。我们什么考验没见过?自然灾害、战争都经历过。面对危机,中华民族一次次展现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凝聚力。磨难造就了我们坚强的意志,铸就了多难兴邦的民族魂魄,使中华民族保持着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屡克危艰的内驱力量。“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也一定能树立大国意识、必胜的信念,以我们的暖心来暖经济。

5、发展环境优势:

国内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显效。在市场营销学里,有一个公式:市场=人口+购买欲望+购买力。中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等五化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
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也巨大,像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8个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处于未满足的状态。在金融危机来袭后,稳健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血液,在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之后,金融放开,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充裕的资金;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足以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支撑。

所以说在新融危机来袭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满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有信心,信心永远都比比黄金更重要。

四、2009两会亮点(5个)

两会年年开,亮点年年有。盘点一下:2004年突发事件处理与政府应急机制;
2006年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能耗指标;
2007年开始,民生关键词出现在两会报告中,和谐世界、又好又快;
2008年《物权法》、大部制改革、民生。今年亮点同样很多。

1、会风亮点:崇尚节俭,倡导民主,更加务实

①崇尚节俭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一道亮丽风景。会期短、议程简。人大8天半,政协开了9天;
08年13天半,政协11天。在以往最近6年,政协最长会期12天,最短9天半。一年之际在于春,老百姓常说“春脖子很短”,“事”必繁多,“务”必繁重。在这个季节,求短求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党和政府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反映出新时期政府更加注重“高效服务型”。会议处处体现节俭风气。如:降低住宿费和伙食标准等开支;
代表驻地集中,减少车辆往来;
下榻房间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
减少文字文件传送和打印,用电子文本,节约大量纸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环保笔。甚至连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没摆鲜花和绿植。给全国带头,包括我们现在用政务网,打印材料也都双面用纸。

②倡导民主,体现平等和谐如:体现在调座位上。

②委员代表交流中也体现了平等和谐。

在政协讨论会上,在人大审议会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央领导,一次次同代表委员就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平等深入交流讨论。各政协讨论会场、人大审议会场,委员代表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又和谐团结。

③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敢说敢言,互相敢于批评。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腐败问题、个别事故处理透明度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等等,也是一些委员代表敢于提出的话题。

3、会议内容亮点:除了一揽子方案、8%等与经济有关的内容以外,内容亮点主要表现在关注民生上。

百姓关注的反腐倡廉、司法公正、医疗改革、收入分配、三农、就业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公众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货币政策基调等话题,都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中得到体现,并不因有些问题敏感而回避。

①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这次成为两会中一个焦点话题,第一次将食品安全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最主要的两个职能,第一: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第二对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所以政府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在加重政府的责任。很明显的是吸取了三鹿奶粉的教训。当然三鹿这个企业本身有很大的问题,但政府的监管也有漏洞。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和另外一个问题也有关系,在报告第一部分,面临困难和挑战中,第五方面,“市场秩序不健全,社会信用化的程度不够。”食品安全也反映了社会信用的程度问题。第三,也涉及到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的前景来讲、从经济增长的前景来讲,也应该重视食品安全。

②推动教育优先发展。2004年,提出“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2005年,提出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让农村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③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从04年到07年,为弥补非典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做出必要调整,政府工作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8年,指出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提出用三年时间投入8500亿医疗改革。政府的心中一直装着百姓的就医看病问题。在报告行文中,我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切地读到了一种朴素的感情,这正是一种执政理念的回归。”

④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从2004—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就业方面的精神,基本一致。2009年对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再就业人员分别出台鼓励就业、鼓励企业用人,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今年有近6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有原来未就业的1、2百万大学生,七百万,2300多万农民工,怎么办?到基层去,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政府工作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目标。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2009年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⑥住房:2004年和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2006年,“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关心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2008年“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09年措施更具体化、涉及方方面面。涉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居民购买自住性、二套房普通自住房购买者政策,二手房、住房租赁市场政策,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⑦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继续推进大遗址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等。

这么多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真是体现了报告中的那句话,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改善民生。

4、会议程序上亮点:唱国歌凝人心鼓士气。今年全国“两会”开闭幕式上,“奏国歌”程序将改为“唱国歌”。这一改变首次出现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随后不少省市的地方“两会”改为“唱国歌”。此前曾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唱国歌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今年将采纳委员的建议,在全国两会的开闭幕式上,将奏国歌改为唱国歌,更显庄重、严肃,与大会气氛相符。

5、会议的对外交流上亮点①首设“网络访谈室”。今年两会除安排中外媒体集体采访外,新闻中心今年首次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十家国内网站合作,在两会期间推出“网络访谈室”,针对网民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邀请部分代表到新闻中心,同网民直接进行在线交流。此举,既拓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握民情民意的新渠道,也开辟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新途径。②首创两会农民工手机报。面向百万农民工手机用户发送,手机报“特刊”旨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两会与农民工相关的新闻信息和热点话题,并通过手机互动平台集纳农民工的民情民意。充分发挥手机媒体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特色,架起农民工与全国两会的沟通桥梁。

2009年的两会是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是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大会,是明确方向、落实行动的大会。它在3月的春风里吹响向经济春天进军的号角,唱响迎接民生春天的主旋律。愿我们的祖国迈好这春天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篇5】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2年党员两会精神解读心得
收入分配问题是这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老问题,在今年两会前夕,在一项两会十大热点问题的网上调查中,收入分配问题高居第二位。回忆近年的两会调查,收入分配的关注度一直位居前五位,2022年个人收入排在第四位,与收入分配相关的贫富差距排在第五位。可以说,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度呈现出年年上升的趋势。
钱袋子问题,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民生的问题。最近这一项针对北上广三座城市居民的收入现状调查就显示了,第一收入群体的收入上升比例缺乏30%,而高收入群体中这一比例那么接近60%,居民财富的积累呈现出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分化趋势,这一效益也被西方经济学称为 马太效应 。我国政府对于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开展了不短的时间,为什么居民的收入增长仍然呈现出 马太效应 的端倪呢?
我想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此前的很多年,从美国到中国,货币发行量都太大,在这样的一个资本时代,通常越有资金的人,通过一些虚拟的经济可以得到更大的收入。而你从事实体经济,尤其是一般的工作者,在企业里面收入相对增长是非常慢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多货币的环境下,总体来说不利于实体企业里面工人薪酬的增长,也因此扩大了收入差距。

第二个原因是城乡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在行业内部不同的就业群体之间,他们的收入差距扩大得越来越大。比方说金融行业跟一般的制造企业之间,或者是在石油行业领域里,没有正式编制的工人跟那些有编制的,然后是比拟轻松的管理人员之间,收入差距会非常大,这就牵扯到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要快于居民的增长,也会导致这方面的结果。
还有一个观点,是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的董事长宗庆后提出的,认为我国当前整体的税费水平过高,税种过多,企业不堪重负,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了目前企业员工的收入难以提高。
我们国家的税务部门计算方法可能跟一些其他的研究机构不太一样,但是总体而言,税费水平是比拟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两个方法来取决这个 1 / 2


问题,我们一直在说结构性减税,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给实体企业,比方说那些小微企业进行一个税费的清理,给他们减税。
还有一个是对于中低收入阶层进行减税,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购置力。这两个方面是结构性减税的重点。
给企业减税,从经济上来说,有一个比拟直接的效益。由于经济学理论认为,减税之后会使经济上升,企业盈利水准提高,并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而且可以支付给工人更多的工资,这样就通过经济的开展,来解决就业缺乏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是一种比拟主流的理念。从这方面来说,由于我们大局部的就业都是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来解决的,所以是可以解决大局部的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就业来解决收入不公平的问题。
另一方面的减税是直截了当的,其实是二次分配方面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财产性收入,拥有十套房子,你在市场上卖掉八套之后,你事实上可以获得非常大的财产性收入。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征收资本利得税。比方你拥有一些原始股,甚至没有花本钱就在证券市场获得了几千万的收入,对于这局部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税收的考虑。
而对于中低收入阶层来说,一个月3000块钱或者是4000块钱的工资,是不是应该根据CPI的上升幅度来挂钩,来提高他的最低工资的水平,这个也是减税的方面,就是个人所得税按照家庭来征收,或者是按照购置力来征收,这也是减税比拟重要的一个方面。
2 / 2


推荐访问:观后感 两会 解读 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2年两会总体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