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6篇)

篇一: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弊端也就暴露出来了。对于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一直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

  首先,社会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改变所有人的思想,消除贫富的差异。因为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全社会的繁荣进步,让有钱的人更有钱、让穷人更穷,导致全社会的不均衡。大学生应该把社会共同富裕作为学习的方向,在校园里学习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论,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共同富裕的意义,更好地帮助社会共同实现富裕。

  其次,大学生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穷困群体,让他们真正地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享受社会共同富裕带来的好处。大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包括改善农村环境、帮助贫困家庭和儿童等社会责任项目,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政府在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方面也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政府应该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有需要的人以支持;应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以确保所有人都能稳定地获得服务;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的支持;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人才,促进社会繁

  -1-

  荣发展。

  社会共同富裕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必须由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大学生也有责任加入进来,积极参与社会共同富裕的实现。大学生们应该多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共同富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帮助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让更多穷困群体也能享受到社会繁荣带来的好处,共同携手追求共同的美好未来!

  -2-

篇二: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理解

  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5篇

  【篇一】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浅谈共同富裕

  富裕这个话题,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在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富裕是一个很重要话题,尤其是共同富裕。在中国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共同富裕

  所谓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

  而“富裕”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虽然是普遍的富裕,但它不能靠把现有财富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绝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如果是没有差别的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它也包括了精神生活的富裕。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它也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因此,共同富裕必须要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都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才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虽然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都要全面提高的问题。其实,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生活就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为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目前社会的发展日益说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在一个前进的时代,必须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一个发展的民族,必须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3.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对于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遵循共同富裕原则,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长期任务和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紧迫任务。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就凸显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共同富裕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使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共同富裕起来,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好的解决。

  4.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人们只有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里,才能安心的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来发展经济,到达富裕的标准。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市场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情况,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着重解决公正公平的问题。

  其次,是要明确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部分富裕到整体富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突然一下就实现整体的共同富裕。在这里,“逐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分步骤的有秩序的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

  最后,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得保证有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稳定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注重社会稳定,而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到最后也必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结果仍然还是达不到共同富裕。要维持社会稳定,就得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尽量避免贫富两极化。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社会矛盾,维持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共同富裕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坚定的目标,但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会阻碍全国人民的富裕之路。

  第一,目前过多的人只是注重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富裕,导致了人们思想空虚,缺乏道德信仰,造成了人们更加过分的追求物质富裕,有些人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追求物质金钱。这样就会使社会风气变差,人人都只为利益而活,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出现了很多违反道德法律的造假﹑犯罪等等情况,使得人们生活环境变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强化发展面向大众的精神文明,加强发展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以好的精神和文化来影响人们,使人们内心有所寄托和有所宽慰,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时富裕起来,达到与物质生活富裕相匹配的水平。

  第二,现阶段过多的人求富裕的心态不正,很多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的,都想着自己一夜之间暴富以达到富裕状态。但是,他们忽略了富裕其实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用再前进、社会就会至此停滞了。真正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要明白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我们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终极目标。要让广大人民明白这一点,才能使现在社会的发展不会过于“急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平稳扎实的发展下去。

  第三,关于共同富裕的途径问题,本意是先让部分的人先富起来,再让先富的人来带动其他的人一起致富。但是,目前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不愿帮助贫穷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这就导致了地区性的不平衡问题,使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使富的地方更富,穷的地方更穷。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由政府协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多扶持落后的地区,并要要求发达地区给予其必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先富的人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只有他们帮助了贫困的人一起致富,他们才能更富裕,没有一开始全部人民的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先富起来,要让他们实心踏地的帮助贫困的人致富,我们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

  总之,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很多阻碍和很多问题,但我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是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追求共同富裕,使我们的社会尽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使我们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

  【篇二】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

  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

  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三】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

  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

  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

  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

  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四】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中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利益就代表着、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终极统一。没有国家的利益就谈不上个人的利益;

  千千万万个人的公共利益就汇集成为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是新型的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存在的。因而在这个前提之下,个人的利益就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个人的利益就应当服从于国家的、社会的利益。

  个人的利益寓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个人利益不可能脱离国家利益而存在。追求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的自然流露。但这一切应当以维护和

  不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任何以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前提的个人利益都是法律和道德所绝不能允许的。

  从客体上看,一切能够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发展等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具有好处的事物,都是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利益也都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发展需要并且对国家有好处的事物。当然,这种事物既可以是实体性的实物存在,也可以是过程性的事件存在;

  既可以是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存在;

  既可以是已经或正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也可以是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

  既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潜在的存在。国家利益因此可以根据利益客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实物利益与过程利益、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三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两者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为源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国家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群众集体利益的源泉和保证。只有在国家富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集体才能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有所改善。

  对于国家利益的产生,有两点必须注意:(1)国家利益不同于民族国家利益,民族国家及民族国家利益出现于近代西方这一事实并不说明国家利益是在西方近代才形成的;

  (2)国家利益是客观的,它的产生或形成不以人们是否形成国家利益意识或国家利益观念为转移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完整主体的利益,因而它既不同于国家内部以国民个体为主体的国民个体利益(包括从帝王到平民的不同层次上的个体),也不同于由国家内部以不同的国民群体为主体的国民群体利益,甚至不同于以全体国民为主体的国民整体利益。更概括地讲,国家利益与国家内部的任何个人利益以及任何形式的利益群体的利益都是有区别的。国家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国民利益而出现的社会共同体,因而国人利益便必然也应该成为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个人价值包含其包括个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为不同主体对于个人所具有的自由贡献。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主体含义。主体为个人发展的价值与主体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义一: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或社会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其包括个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为不同主体对于个人所具有的自由贡献。义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篇五】大学生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经济发展新变化。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1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暑假生活。

  同学一:我与父母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同学二:我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

  同学三:我帮家人在市场照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发展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浪费。面对挑战,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以电代煤,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

  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2023年,国家电网公司又发布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2023)》。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范围内接入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未来将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水”“火”互济、“风”“光”互补,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教师讲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村民张大娘:现在的生活可好了,你看村里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方便,道路宽阔,住上了新房。更好的是,生病了有新农合来保障!

  村民老李:现在政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村通了公路。只要人勤快,肯动脑筋,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53③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知识拓展: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归纳总结: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54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篇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最新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1000字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指向明确,旗帜鲜明。建党百年之际,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正当其时,广大驻村干部要不忘初心使命,紧扣时代脉搏,紧握风云时代交接棒,奔赴伟大复兴大考场,以三心蕴三气,为全面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面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客观情况,广大驻村干部作为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敢挑重担子、敢接烫山芋、敢啃硬骨头,充分诠释公仆底色的形象担当,树立引领基层前进的标杆风向。正所谓,中流击水,奋楫者先。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之时,广大驻村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甩开膀子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干事之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做事之情,永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谋事之志,勇担当、善作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砥砺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锋芒锐气。

  以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信心,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在城市化大力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稳步步推进、2小时城市经济圈逐步确立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人才差异化、中心城市人才虹吸现象在不发达县市,尤其是偏远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小乡村也有大特色。广大驻村干部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全面摸清各村的经济发展底数,理清制约发展短板,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与远景目标。在环境资源上坚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在科技创新上积极与科研院校、大型企业合作,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谋新方、出新招,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产业链,在人在引进上结合人才需求梳理清单,选派精兵强将,响应政策号召,给足权能信任,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养得出人,全面联动,多点开花,使资源适配产业、科技带动效能、创新引领人才,于大局上开新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涵养运筹帷幄、总揽全局的蔚然大气。

  以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恒心,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驻村干部要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牢牢记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民心所向,慎思明辨、知重负重,时刻保持大道至简,行胜于言的干事作风,真抓实干、勇毅笃行,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不忘使命在肩、牢记初心如磐,用恒心书写人生靓丽的奋斗答卷。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在建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不总是雨顺风调,疾风骤雨常常随行,风刀霜剑总是相伴,广大驻村干部要秉持海无惊涛不壮阔,人无磨难少坚强的心态,摒弃功利思

  想,克服浮躁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决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严防镀金添资历基层混经历心态,一门心思抓落实,聚精会神干事业,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永葆履践致远、实干笃行的浩然正气。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2)

  青年应有梦心事当拏云

  雨果曾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将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观乎今日我中国之青少年,当以青春热血谱少年中国之华章,当以青春底色,绘中国青年之雄姿。

  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寄言燕雀莫相啤,自有云霄万里高。揽理智于怀是我们青年踏上新征程的指南针。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我辈青年应当投身其中,有所作为。但有为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来自他人的误解和结难,如此便需理智之心来守住心灵契约。纵观古今,理智之心大放光芒;韩信年少时曾受脖下之辱,可他心存理智未被击垮,反而一路逆袭成为了大将军;谷爱凌在面对记者提出的朱易因失利而被网暴的事情时,并没有失去主见指责朱易,而是以一颗理智之心义正言辞的纠正记者的错误,不仅维护了朱易的形象,也为我们青年做出榜样。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向这些榜样学习并且应清楚中国共同富裕这一百年计划明白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自古

  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就提出了类似的朴素思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各种救国救民主张,很多也蕴含着类似的理念和追求。共同富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一般性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及共同富裕的理念,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要最终实现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当然,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共同富裕才真正有可能逐步变为现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把富裕和共同两方面问题都解决好,对任何国家而言都绝非易事。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共同富裕,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和深刻利益调整,必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要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强大动力、光明前景,增强信心,久久为功,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下一步,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创造迈向幸福美好生活。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提高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时代赋予我们青年伟大使命,我们应当不负时代所托担起我们的责任!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中央给浙江的任务、期待和要求,是对于浙江的信任和肯定。中国巨石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我觉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立足于企业微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高品质提升,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推进。

  巨石积极主动承担企业责任,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员工未来五年的薪酬待遇不断提升作出了承诺,使发展进步与员工共担,发展红利与员工共享,通过高水平、高要求、高素质,实现高待遇,引领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在关爱员工的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家庭,让员工家属能够享受到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家有所居,稳固共同富裕的根基。中国巨石深耕玻纤制造,更要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做足文章。共同富裕建设要落到实处,实体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更要加速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点。我们处于重要历史时期,肩负重要历史使命,首先从爱企、爱岗、多做贡献、创造价值开始,把企业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多创造利润、多缴纳税金,为政府更有财力推动共同富裕做更多贡献;不断投资、不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就业走出

  新路;优化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技能和水平、加强环保治理、强调绿色生态,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中国巨石很乐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多帮扶,多帮困,多做慈善,多承担民生要求,多承担社会责任;有信心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做探索、做示范、做表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4)

  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光短浅,思想陈旧,工作就难以打开局面。共产党员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应剔除保守思想,更新陈旧观念,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富与革新和创造,所以现阶段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克己奉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参加党的活动,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

  自己的理论水平高了,才能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政策。才能坚定不移的跟党走!我觉得,对于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作为党员就应该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深入实际、全心全意、勤俭办事、一事当前,要多为人民作想、从大局作眼。对于这样的宗旨,作为积极向党靠拢的先进分子,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学习生活中,尽量多与每个同学接触、交流,努力搞好同学关系!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一名入党的积极分子,应努力做到先在思想上、行动上入党,然后争取组织上入党。因此,第一要务使更坚定党的信念和

  对党的追求。通过对党史和对党实行的政策的了解,认识到党的伟大,自觉在党的旗帜下确定自己各阶段目标。在党课学习,讲究与时俱进,把党的思想落实到学习中;讲究与时俱进,把党的思想落实到工作中,踏踏实实在党的领导下获得进步。

  我深深的感到,作为新时期的先进青年,先进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生活里克勤克俭,严格要求。同时,也真正认识到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作为入党的动机,才能在入党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快,才能真正领悟和实践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为同胞的安居乐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最朴素的动机。参加党校培训后,我深刻认识到党是一个先进的集体,为我们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大舞台,并且指引和教导我们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我将选择这条道路并为之奋斗终身。

  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心得体会(篇5)

  作为一名建行青年,我认为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建行将继续坚持三大战略,顺应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落实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与普惠金融和住房租赁双轮驱动,互相支撑,共同发力。以数字化转型带动金融改革,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目标,以金融担当助力打开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通道。

  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提供更加精

  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

  青少的我们充满朝气与活力,是初生的太阳,是五月的花海,是未来浙江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力军,要为谱写浙江省更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奋斗。青年的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世界变化风云莫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浙江省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暗流冲击,我们理应紧跟时代,勇往直前,保质保量,在2035年建设全国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

篇四: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大学生共同富裕怎么做范文

  共同富裕是一个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生如何做到共同富裕呢?

  首先,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尽可能的提供帮助。这些公益活动可以是义务劳动、义诊义教、志愿者救援等形式,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社会上每一位有需要的人都能够受到帮助。

  其次,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尽可能地去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创业或其他手段去帮助他们实现共同富裕。大学生应该利用学校优质的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的计划,创造未来的就业机会,为共同富裕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做到这些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要注重个人自身的提升,提高自己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学生也要注重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总之,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篇五: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应该怎么做1000字作文

  当代大学生一代有信仰、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一代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极富朝气与活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当代大学生在共同富裕中担当责任,回应时代召唤,充分发挥青春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志存高远,“高”在站位高。共同富裕追求的目标不是实现一小部分人的幸福,而是追求社会整体、全体人民的幸福。当代大学生应跳出自己狭小的个人追求,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将小我融入大我,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树立“高高的理想”,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将青春献给祖国。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科学技术的掌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实践方式的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新思路。当代大学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光与热,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贡献。当代大学生人想问题、办事情要有高站位,识大体顾大局,多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层面出发,而不仅局限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动摇为实现共同富裕奋进。

  当代大学生要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当代大学生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实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用真情感知民意,发现真问题且敢于说真话,与群众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要将求真务实精神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当代大学生在制定规划时,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宏观与微观情况,提升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实施计划与展开工作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原有的计划安排,灵活应变。当代大学生要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心系群众之所想,真刀真枪真干解决群众之所困,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命运,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担当,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实现民族解放,先进人才加快国家发展,接力棒接续传递,现在就传到当代当代大学生的手中。当代大学生要不忘共同富裕的初心,永远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而来,将要走怎样的路。当代大学生要不负人民殷切希望,以积极向上的面貌迎接挑战,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懈奋斗,彰显青春力量,放飞青春梦想,绽放青春光芒,共享美好明天。

篇六: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2022年度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800字

  2022年度的大学生对共同富裕思考和理解

  “共同富裕”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是追求人民幸福和社会公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我们党要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对于2022年度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在自己的成长中积极传承和贯彻这一思想。

  首先,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着许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贫困、城市中的底层群体、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医疗资源的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应忽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前瞻性思维,从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来推进社会的公正性,使得社会的资源、机会和利益可以在所有人之间分配得更加公平合理,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

  其次,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民性的事业。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不能只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不能单靠个体的奋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秉持一颗公正、感恩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心态,关注社会问题,并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奋斗,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公正做贡献。

  最后,共同富裕需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境遇都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差别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大

  学生应该有长远眼光,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掌握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为自己和社会做出的合适的贡献。

  总之,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伟大事业,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更应该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发展观,站在社会建设的前沿,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

推荐访问:如何解决大学生共同富裕的问题 如何解决 共同富裕 大学生